转自:北京商报
AI热潮依然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经济格局。7月9日美股开盘后,英伟达股价一路走高,总市值冲上4万亿美元。这在全球、美股、科技企业历史上,都是新的里程碑。自2022年底ChatGPT引爆AI浪潮以来,对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激增,英伟达凭借其领先的GPU技术,坐拥了巨大的市场优势,利润也随之水涨船高。但狂欢之下,英伟达也并非高枕无忧。在这个算力为王的时代,英伟达面临多家巨头自研芯片和量子计算的双重威胁。
英伟达再次刷新历史。当天开盘,英伟达股价一度上涨2.5%,达163.9美元/股。虽然到了当天收盘,英伟达股价有所回落,收盘价为162.9美元,但其总市值仍高达3.97万亿美元,逼近4万亿美元关卡。盘后微涨至163.36美元,恰好冲过4万亿美元。
目前,全球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只有三家,第二名微软总市值为3.75万亿美元,第三名苹果的总市值为3.14万亿美元。
4万亿美元,和2024年日本的GDP相当。仅从市值变化来看,两年前英伟达的市值还不到1万亿美元,随后开启猛涨模式,2023年6月进入1万亿美元大关。不到一年时间,2024年3月,英伟达突破2万亿,到6月飚到3万亿美元。
一年后的2025年7月,英伟达市值一度突破了4万亿美元,股价较4月低点已上涨89%。从2万亿到3万亿,英伟达仅用时3个月,从3万亿到4万亿,英伟达也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。
同时,英伟达的股价自2023年初以来累计涨幅已超1000%,2025年至今也上涨逾20%,其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接近历史最高水平。
这样的“狂飙”速度,一路见证了科技时代的变迁。在生成式AI的需求驱动下,英伟达的业绩也一路飙涨。截至2026财年Q1,英伟达营收达440.6亿美元,同比增长69%;净利润187.8亿美元,同比增26%;每股摊薄收益0.81美元,同比增长33%。
甚至有机构预测英伟达市值可达6万亿美元。分析师Ananda Baruah将英伟达的目标价从175美元上调至250美元,是华尔街当前给予该公司的最高目标价。他还在研报中指出:“我们的研究表明,我们正进入下一波生成式 AI(Gen AI)采用的‘黄金浪潮’,而英伟达正处于这股更强劲需求的前端。”
继续加速
英伟达自1993年成立以来,已从一家专注于GPU的公司,蜕变为驱动大型语言模型等复杂AI应用的关键技术供应商。英伟达的最新理念是在全球打造规模化的数据中心工厂,以每年的节奏分步骤实现、并向客户交付产品,在各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。按照CEO黄仁勋的说法,去年全球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500亿美元,而且仍在以每年20%至25%的速度增长,这支撑了英伟达的估值。
眼下,英伟达带着Blackwell系列芯片驰骋市场,各大机构纷纷调高出货预期。今年二季度,GB200就已经开始量产,GB300计划在第四季度进入量产。
根据Bernstein报告的数据,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,GB200机架的出货量达到1万台,GB300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出货量为数千台。Jefferies也在报告中给出了相近的预测,估计第三季度GB200的出货量在1万台左右,2025年全年,GB200 NVL72总出货量约2.7万台。
这也意味着,在AI服务器市场,英伟达依然强劲。目前从AI芯片供货AI服务器的占比看,英伟达还是第一。根据英伟达2026财年第一财季业绩,其数据中心业务实现391亿美元营收,同比增长73%,占总营收比例高达89%。
核心的AI服务器增速虽然放缓,但是需求仍在攀升。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,2025年AI服务器的产值会达到30亿美元,同比增长46%。随着英伟达从Hopper系列向Blackwell系列转换,整个AI服务器产值提升。
同时,英伟达依然在展现出新的趋势,比如黄仁勋在GTC上所言,全球算力需求仍会持续增长,推理模型的计算量将是预训练模型的100倍,他为英伟达和行业描绘的蓝图是生成式AI、代理AI(Agentic AI)和物理AI(Physical AI)。
在近期的股东大会上,黄仁勋谈到了最近的重点布局。他表示,公司正在迈入“十年AI基础设施建设周期”的开端,“AI和机器人技术是最大的两个增长机会,代表着数万亿美元的市场”。他认为,在不久的将来,所有移动的东西都将由机器人驱动,下一个领域将是汽车。
挑战暗涌
英伟达的路程也并非一帆风顺。2025年初,随着DeepSeek等低成本AI模型的崛起,市场一度担忧AI基础设施投入可能放缓,英伟达股价因此遭遇重挫。
此外,近年来在美国对华芯片禁令的影响下,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遭遇了不小的挑战。在美国对华芯片出口实施限制措施前,英伟达中国业务占全球比重高达四分之一,中国是英伟达最重要的市场之一。去年,英伟达中国销售额达到170亿美元。
今年4月,黄仁勋表示,他希望特朗普政府修改与美国出口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规,以便企业更好地利用未来科技所带来的机遇。他呼吁美国政府关注能够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政策。他说道:“中国是有坚定意志和强大技术能力的国家,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自于中国。”
就在英伟达市值冲顶、光环加身之时,来自生态内部的裂缝也在浮现。最典型的例子,正是英伟达的重要客户——OpenAI。几乎就在英伟达市值达到高峰的同时,媒体援引 OpenAI 内部人士称,OpenAI正在使用谷歌自主研发的TPU芯片来为ChatGPT及其他产品提供算力支持。
资本顾问公司Running Point Capital首席投资官Michael Ashley Schulman表示,投资者需警惕亚马逊、微软和Meta Platforms自研芯片的风险,这些科技巨头可能绕过英伟达,大幅减少对其芯片的依赖。
量子计算的颠覆性风险同样存在。英伟达宣称量子计算仍需10到15年才能成熟,但这只是因为他们尚未布局量子芯片。而业内其他专家认为,量子计算可能5到7年内就会实现突破,其性能或将轻松超越英伟达现有技术。
不过,多数投资者仍看好英伟达的长期前景。他们认为,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结构性变化,而英伟达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。随着即将到来的财报季,市场期待英伟达能再次超预期,为其股价继续注入上行动力。
北京商报记者 赵天舒
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