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乎每家每户,在隐蔽的角落里都会堆放一些东西,其中包括:用来疏通下水道的疏通剂……
下水道一般都在隐蔽的角落,把疏通剂也放在角落里,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方便使用,又不破坏环境整洁的一种操作,但如果家中有孩子,可能这会成为危险所在!
2岁男孩被灼伤
双手差点不保
日前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(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)烧伤整形科医生接诊了一个特殊的病例:小孩才2岁多,整个人痛得哇哇叫,受伤部位是双手,皮肤已经发黑,一看就像是被什么化学物品灼伤了。
皮肤出现这种颜色,说明已经是深层灼伤,真皮层已然受损,易继发严重感染,若控制失败可能需截除坏死部分。即便控制住感染,也可能出现瘢痕挛缩,导致手指关节僵硬、无法伸展或握持。
展开剩余81%这意味着,孩子的双手有可能落下残疾,甚至不保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导致孩子灼伤这么严重?
祸首竟然是放在家中角落的疏通剂
孩子以为是“泡泡水”意外受伤
送孩子前来就医的是孩子奶奶,父母还在赶来医院的途中。据奶奶回忆,当时她正在阳台上晒衣服,忽然听到孙儿痛苦的呼叫声与哭声,赶紧跑到了孩子的身边。
只见2岁的孙子明明(化名)踩着小板凳,独自一人正站在厕所洗手台盆前哇哇大哭,台盆里翻滚着白色泡泡,旁边放着一瓶已经开盖了的管道疏通剂,而明明的两只娇嫩的小手已被灼伤变色,表面的皮肤已经蜕皮、剥落。
原来,生性活泼好动的孙子,看见家里卫生间的角落里,发现了“新玩具”:家人置放的管道疏通剂。
出于好奇,他把疏通剂提了起来,竟然还“能干”地把它拧开了,倒入了水槽里。打开水龙头的瞬间,白色粉末瞬间变成了翻滚的泡泡。孩子见状,以为是自己平时玩的水泡泡,立马就玩了起来。没承想,当双手彻底浸入“泡泡水”底后,就感到了一阵火辣辣的疼痛,赶紧哭着喊奶奶。
奶奶先赶紧用自来水先将孩子手上的化学泡沫冲洗干净,随后立马抱着孩子来到了浙大儿院。
幸好应急到位+治疗及时
孩子双手成功保住了
医生发现,不幸中的万幸,奶奶的应急处理比较到位,不仅及时送孩子来到了医院,发现孩子被灼伤后,第一时间用大量流动清水持续冲洗了伤口,孩子手上的大部分化学残留物得到了稀释并清除,避免了进一步的伤害。
为防感染,医生为孩子的双手进行了彻底的清创,并敷上药膏,小心包扎。在后续多次清创换药后,孩子的双手有了好转的迹象。
经过2周的治疗,孩子的手部基本愈合,原先的死皮经过多次换药已经脱落,新的粉嫩的皮肤慢慢生长,除了已有些地方还有点颜色差异,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没有问题。
虽然保住了明明的双手,但孩子每次换药时撕心裂肺的疼痛和嚎叫,却都令奶奶和家人自责不已:“以后一定要把家里的这些化学清洗剂藏好,不能再放在角落里了。”
管道疏通剂导致的伤害一再发生
医生提醒:一定要注意保管
在现代家庭清洁维护中,下水管道疏通剂因其便捷高效而广受欢迎,然而其背后却潜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——化学性灼伤。
浙大儿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赵雄主任医师表示,常见的下水管道疏通剂主要为强碱强酸的化学物品,在与水接触时会产生剧烈放热反应,温度可瞬间升至100°C以上,当皮肤触碰的瞬间,会形成"双重伤害"——化学腐蚀叠加热灼伤,比沸水烫伤还严重。此前,烧伤整形科就已接诊了数例相同情况的患儿。
当高浓度酸或碱接触人体组织时,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病理变化:
蛋白质变性:强酸使蛋白质凝固坏死,形成焦痂;强碱则使蛋白质溶解,导致更深的“液化性坏死”
细胞膜破坏:离子浓度急剧变化导致细胞崩解
微血管损伤:引发组织缺血和进行性坏死
热损伤:放热反应造成叠加性热灼伤
此前,还有新闻报道,甚至还有成人在使用管道疏通剂时,因错误的使用方法导致事故发生。
因此,赵雄主任医师提醒,家长不仅要将家中浓盐酸、浓硫酸的洁厕剂、管道疏通剂、烤箱清洁剂、高锰酸钾片、漂白剂等化学物品放到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(最好上锁),同时自己在使用时,按照正确的使用步骤,佩戴好防护手套、护目镜等,缓慢倒入规定剂量,避免飞溅,使用后彻底冲洗,保护好自己与其他家人的安全。
如果孩子被家中化学剂灼伤
建议家长第一时间应该这么做
赵雄主任医师提醒,当孩子被家中化学剂灼伤后,建议家长第一时间这么处理:
1、立即脱离化学物质:
迅速脱去污染的衣物,避免化学物质持续接触皮肤。避免直接用手触碰,以防家长也被灼伤(可戴手套或用干布隔离)。
2、大量流动清水冲洗:
持续冲洗至少15~20分钟(眼部需30分钟),使用温和的流动冷水(如自来水),不要用热水或冰水。若伤及眼睛,让孩子侧头冲洗眼睑内外,避免化学物质流入另一只眼睛。不要擦拭或涂抹任何东西(如牙膏、酱油、醋等民间偏方会加重损伤!)。
3、中和剂慎用:
多数情况下不建议自行使用中和剂,中和反应可能产热,造成二次灼伤!冲洗是唯一安全有效的初期处理方式。
4.最重要的是:紧急送医
即使皮肤看起来只是发红,也要立即就医,强酸/碱可能造成深层组织损伤,表面症状可能滞后。携带化学品包装或成分说明,帮助医生针对性处理。
来源:都市快报、浙大儿院
发布于:上海市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